存世最古的找九宮格分享刻本《圣跡圖》–文史–中國作家網

原題目:孔圣風度 千古如見 存世最古的嘉靖沈藩刻本《圣跡圖》

在中國現代,孔子是被看成“圣人”信奉的。《圣跡圖》便是依據《論語》《史記·孔子世家》及宋儒朱熹纂輯的孔子業績,畫圖、敘事、題贊的連環畫讀本,亦即孔子的畫傳,圖文并茂、雅俗共賞的儒教宣教書。

在中國現代,《圣跡圖》年夜致經由過程三種方法制作、傳佈,即:石刻、繪畫、版畫,此中尤以版畫為大批。蓋版印可以化一紙為千百,行眾及遠,天然成為經由過程《圣跡圖》共享會議室來傳佈孔子思惟、業績最有用、最便捷的手腕。版印《圣跡圖》所起甚早,有人說在印刷術的初起階段唐代就有了,阿英師長教師在《中國連環畫史話》中說:“孔子列傳連環丹青《圣跡圖》,聽說宋朝曾經有了,只是我還沒有見到。”不外,對這些語焉不詳,既無什物遺存佐證,也不見文獻記錄的“聽說”,姑妄言之也無不成,其實認不得真。清黃虞稷《千頃堂書目》卷三載,元年夜德年間(1297—1307),孔子第五十三代孫孔津編刊了一部《孔圣圖譜》,共三卷,首卷為圖,這應當是有明白記錄的最早的刻本《圣跡圖》,但書已不傳,難懂畢竟。

這套《圣跡圖》(書為中貿圣佳任國輝師長教師攜來共賞,以下即簡稱“中貿本”),框縱34.8厘米、橫67厘米。經折裝。卷首冠《史記世家》一文,書題下刊“漢司馬太史遷撰,宋白文公熹纂”。第四頁起為圖,首“先圣小像”一幅 ,繼為繪寫孔子“圣跡”的丹青,始于“孔子母徵在禱于尼山而生孔子”,迄于“高天子過魯,以太牢祀焉……太牢之祀百代伊始”。總三十七圖,圖后有沈藩《刻孔子圣跡圖跋》、鄧文質《圣跡圖跋》和張楷《右孔子世家一通》各一篇。書被現在的持有者從頭裝裱過,《右孔子世家一通》似本應接續在卷首《史記世家》一文之后,丹青之前的,卻被誤裝到了書末。沈藩《跋》云:“惟皇御歷垂統,適嘉靖戊申春孟吉旦,潞癢姚生正貢之期,西還得《圣跡圖》一冊,謁余以獻。……斯圖也,梓之,豈載擅美而傳遠,亦將報本于萬一也。”末署“皇明親王沈藩南山子熏沐并書”。知刊于嘉靖戊申(嘉靖二十七年,1548)。各圖皆無圖題,圖右刻文略述本圖所繪業績,文后有贊。查《中國古籍善本書目》,存世的《圣跡圖》簿本中,與此本有聯繫關係或出自同版的簿本有三:

一是1958年,鄭振鐸師長教師編錄《中國版畫史叢刊》時,將其舊躲(現回于中國國度藏書樓)《圣跡圖》影印出書,在為這部《圣跡圖》撰寫的跋語中,師長教師說:這部《圣跡圖》“是明正統九年(1444)刊本。今所見的諸本刻本《圣跡圖》,無早于這個簿本的了”。師長教師的根據,大要是圖前《右孔子世家一通》署“正統甲子秋七月看日四明張楷盥手謹書于西臺公署”。張楷(1398—1460),字式之,永樂二十二年(1424)進士,官至南京僉都御史,彩繪《圣跡圖》長卷,圖二十九幅(存躲孔子基金會),并以之為刻石、鐫木之粉本。石刻曾置于上海青浦年夜盈孔廟啟圣祠中,今已不存(有拓本存中國國度博物館),木刻本已佚,古人曾經看不到了。明萬歷前所刻《圣跡圖》,幾皆以正統本為母本,《右孔子世家一通》也照刻不誤,故署款時光和其間某一版本的梓行時光并不見得分歧。1963年文物出書社印行的《西諦書話》發明了這個題目,并為之正誤,言“鄭躲本”實為明嘉靖二十七年(1548)沈藩朱胤栘據正統九年(1444)本的翻刻本,亦即應與本文所述嘉靖本同版。但取兩本詳加勘對,卻發明有很年夜分歧:

兩本有部門圖版如《先圣小像》《退而刪定詩書》全同,但也有部門圖版存在較年夜差別,如“先圣未生時有麒麟吐玉書”一圖,“中貿本”左半部門畫面繁復,“國圖本”將回廊、花木,空中的草叢所有的略往;“先圣出生之夕,有二龍繞室,五老降庭”一圖,畫面上彌漫的云氣,殿閣旁蔥郁的林木全然不見;“孔子學琴于師襄”一圖,人物抽像、衣飾、站位、靜態、臉色基礎雷同,但布景簡直全被省略,松樹的私密空間畫法也年夜不雷同,相似的情形還有良多,茲紛歧一羅列。年夜致是“國圖本”僅保存了“中貿本”(沈藩本)的重要故工作節,作為場景襯托的精密、繁復的佈景刻畫則多被略往。至于線刻的應用,“中貿本”柔韌、精密、活潑,“國圖本”粗拙稚拙,更有云泥之別。

還有一點是,題贊皆為楷書,“中貿本”行距整潔,字體秀氣,雕鐫工整,“國圖本”行距傾斜,字劃潦草。另前冠《史記世家》,固然都占六個折面,行款格局也年夜分歧。

其三,“國圖本”無鄧文質《圣跡圖跋》和沈藩《刻孔子圣跡圖跋》二篇後記,而此兩文恰好是判定版本的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根據。

綜上所述,可以確定“國圖本”與“中貿本”不是同版,而是出自分歧刻家、分歧畫家、分歧鐫手的別本。細審“國圖本”全書,并無片紙只字可以證實其為嘉靖本的文字資料,不知定為嘉靖二十七年(1548)沈藩刻本,所據為何?或謂鄭師長教師之所以判定有誤,是“國圖本”沈藩跋和鄧文質跋皆佚掉所致。但兩書既非同版,又何來“佚掉”之說?沈藩名朱胤栘,封憲王,封地在山西潞州,薨于嘉靖二十八年(1549),即書刻成之后一年,不成能在逝世前一年刻成分歧版本的兩種《圣跡圖》,也沒有蛛絲馬跡表白其和“國圖本”有任何干系,亦即“國圖本”應本無此跋。進而言之,以“中貿本”之跋,毫無出處地往佐證一個并非同版書本的梓行時光,難道背道而馳?當然,“國圖本”畫風古樸,應也是《圣跡圖》的晚期刊本。

二是北京年夜學藏書樓躲嘉靖二十七年(1548)沈藩刻本。2017年,北京年夜學出書社影印出書了該簿本。與“中貿本”兩比擬較,丹青、行款、字體盡無二致,出自同版無疑。然亦有兩點分歧:一是“北年夜本”缺第十二圖,非為全帙;“中貿本”為完璧;殊屬可貴。二是“北年夜本”瑜伽場地為在墨線圖上的手工敷彩本,“中貿本”原汁原味,未做任何人工涂飾。我浸潤古版畫豐年,經眼之敷色本多矣,坦而言之,我是不年夜愛好此類畫片的,緣由無他,唯期近使顏色壯麗,設色妥當,也是徒增眼目之娛,卻在很年夜水平上粉飾了木描繪的原始神韻。

沈津撰《〈圣跡圖〉版本初探》,(沈津:《〈圣跡圖〉版本初探》,載《孔子研討》2003年第1期)言北年夜藏書樓躲有明正德本《圣跡圖》,也是一小我工敷彩本,為現存最早之本。不知其言能否系據“中貿本”鄧文質《跋》署“正德元年”而言。現實上此跋原為明正德元年(1506)孔公才揚州江都刻本的跋。跋中有“吉府賢王復加增益至三十有九”“江都尹公才實宣圣云裔,偶有得其善本,謂然嘆曰:‘先祖圣跡,反有賴藩王都憲’” 等語,亦即吉藩得張楷本,增繪至三十九圖(1995年嘉德拍賣會現吉藩繪本,今不知躲于何處),孔公才“詎敢惜俸資不為先德侈焉”,因刻印行世。沈藩本當源于孔公才本,故附刻其原序于后,沈文以之作為嘉靖本刊梓年月的根據,是張冠李戴了。正德本亦佚,筆者以之就教北京年夜學藏書樓善本部主任李云師長教師,師長教師亦言北年夜不躲正德本,“正德本”如此,是對沈藩本的誤記。

由上述可知,就現今存世之《圣跡圖》而言,嘉靖二十七年(1548)沈藩刻本已是存世之本中最古者。

鄭振鐸師長教師曾言:“一切這些《圣跡圖》,在考古學、汗青學上的價值并不高”,誠哉斯言。蓋前人作《圣跡圖》,并不在于對年齡時代社會生涯的考核,而是“為往圣繼盡學,為萬世開承平”的藝術創作。明共享會議室清兩代,《圣跡圖》刊版甚伙,版本之多,如過江之鯽,我經眼就不下二十種。眾所周知,明嘉靖時代是現代版畫“光線萬丈的萬歷時代”(鄭振鐸語),達于極盛的前夕。此本構景造意法式謹慎,佈景刻畫細膩,界畫嚴整,人物描繪活潑逼真,孔圣溫、良、恭、儉、讓,睿智蘊藉的形狀特征盡現于繪圖,至圣先師,千古如見。用線細勁流利,精密精微,圖紋文雅,即便較之于晚明徽版名工所鐫,亦無少遜,且更多了幾分年夜氣、恢宏的氣韻。共享空間藩府擁有雄厚的財力、物力,“時稱沈藩多才焉”,亦即也有深摯的文明底蘊,王府亦不乏高手畫工、鐫手,遂成此佳刻。與之比擬,“國圖本”雖也是晚期刊本,但構圖因繁就簡,用線也略顯稚拙,更多的是平易近間藝匠的特點。后世之私坊所刊,亦無可與之并美者,稱之為明清版刻《圣跡圖》之第一神品宏構,盡非溢美。

北京年夜學藏書樓李云師長教師在《孔子“圣跡圖”繪刻與加入我的最愛初探——記北京年夜學藏書樓躲“圣跡圖”》(載:《長沙年夜學學報》第19卷第1期)一文中,曾贊譽北年夜躲本為“現今年夜陸所存最早最好的《圣跡圖》”。就“中貿本”而言,我想在最早、最好的評語上,還應加上繪鐫最精、保留最為完全、最能反應木描繪原貌的珍稀善本。魯迅師長教師在《“連環丹青”辯解》一文中說:“中國的《孔子圣跡圖》,只需是明版的,也早為加入我的最愛家所寶重。”師長教師此論,距今已逾近九十年,何遑本日?世之博雅正人,當知寶而重之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